2023年青海公务员考试招录1231人公告由考试快讯提供,以及提供2023青海省考考试公告考试信息。更多关于2023年青海公务员考试招录1231人公告,考试公告,2023青海公务员,青海公务员考试快讯的内容,请关注青海省考考试网!!
2023年青海公务员考试招录1231人公告
2023青海公务员考试公告已出!全省公开考录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和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共1231名。报名时间为2023年2月2日9:00至2月6日18:00。华图教育同步更新2023年青海公务员考试公告等相关考试信息,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2023青海公务员考试公告https://ah.huatu.com/zt/qhgwy/ksgg/
一些你必须知道的加分政策,快来看看吧!
(一)加分政策
1.报考六个自治州州级机关职位的少数民族考生,笔试总成绩加3分;报考六个自治州所属县(市、行委)和大通县、互助县、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及以下职位的少数民族考生,笔试总成绩加5分。
2.父母有一方现在六个自治州工作(或现户籍在六个自治州)满3年及以上的汉族考生,报考六个自治州州级机关职位的,笔试总成绩按以下规定加分:满3年不足10年加1分,满10年不足20年加2分,满20年及以上加3分;报考六个自治州所属县(市、行委)、乡镇机关职位的,笔试总成绩按以下规定加分:满3年不足5年加1分,满5年不足10年加2分,满10年不足15年加3分,满15年不足20年加4分,满20年及以上加5分。
3.报考定向考录职位的考生,笔试总成绩的加分政策,按上述加分政策执行。
4.退役士兵不报考定向考录职位的,笔试总成绩加5分。
符合以上各项加分政策的累计加分不超过5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备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备考资料:2023青海公务员考试网络课程
2023青海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 清明节”考点汇总
祭先烈,苍柏含翠风拂岗;敬前贤,青松吐绿水流长;山低昂,万谷呜咽声浩荡;雨飘扬,千语悲泣疑惆怅;过寒食,杯中薄酒浸细壤。清明节,祭祖祈平安!
一、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二、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春分节气之后15天,视太阳到达黄道15°时,为清明节气。“清明”是24节气中唯一一个节日,因为与中国传统习俗中的“寒食节”临近,所以二节合一,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2006年5月20日, 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四、清明节主要习俗: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射柳、蚕花会等。
五、清明节主要传统美食: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如鸡蛋、冷饽饽、冷高粱米饭、枣糕、馓子(sǎn)等。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艾粄(bǎn)、暖菇包、乌稔饭、芥菜饭等习俗。
六、关于寒食节由来。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 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以上是『青海省考考试公告』2023年青海公务员考试招录1231人公告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考试公告,2023青海公务员,青海公务员考试,快讯信息敬请关注青海省考考试网,及关注华图公务员考试网。
2023年青海公务员考试招录1231人公告相关考试试题:
①近日有报道称,某市古寺中的佛像经相关单位修复后“宛若新生”,失去了古朴的神韵,佛像头上还添加了飘带。有人认为此举会使塑像丢失不少历史信息。由于该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决定暂停施工,待相关文物专家检查评估后做出相应回复。
②在此事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文物修复应当“还原当时面貌”还是“保留历史痕迹”的争论中,被提及最多的理论书籍是意大利学者C·布兰迪的《文物修复理论》,书中对需要修复的艺术品提出双重要求,即审美的要求和历史的要求。其实,国内很早就依据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确立的国际准则,制定了我国不可移动实物遗存的保护准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并列,且将历史价值排在第一的位置,行业内也往往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再现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③同样是提取和揭示历史信息,考古在发掘过程中强调“叠压”和“打破”关系,即一般情形下时代早的文物在下层,而时代晚的文物叠压在时代早的文物地层之上。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即晚期的人类活动会破坏早期的文物地层。例如,我们现在盖高楼挖地基,会破坏古代人群活动的文物地层。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同样存在这种情形,它们身上的历史痕迹多是历史“叠压”形成的,也存在历史的“打破”关系,某个时段可能出现了大的改动或者有明显的破坏迹象,都类似于晚期人类活动“打破”了早期的历史原貌。
④所以,对于文物古迹的修复保护,第一个需要讨论的其实是复原到哪个时期的历史原貌或者接近哪个时期历史面貌的问题。就像考古发掘中,将发掘“停止”在哪个历史时期的活动面上。以通俗的考古语言讲,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追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发掘工作就要进行到“生土”(即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为止;如果是完整地揭露一处仰韶时期的聚落,那么发掘到仰韶时期的活动面即可。
⑤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文物古迹保护修复计划或者规划该如何制定。首先,要明确文物古迹保护修复的目的和意义,然后经论证和专家审批通过后,组建合理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也就是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必须先行确定预期达到的目标,这样才会明确修复还原的是哪个时代的原貌。因为不同视角、不同背景对于同一文物古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群体需求自然也是有差异的。以青铜器为例,大众已经习惯了它们经过2000—3000年地下埋藏,表面附有一层绿锈的模样,但对于文物保护修复的专家而言,这些绿锈是有害物质,会损害铜器本身,必须清除。而对于考古学者来说,他们更关注一个物体刚刚出现的情形,即一件青铜器刚铸造出来时闪闪金黄色的模样。因此,文物修复保护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非常重要,同时与大众的沟通也是必要的。
⑥当然,文物保护修复只能停留在某个“面”,恢复某个时代的原貌。从这个角度讲,文物保护修复其实也是一种“干预”,假使要恢复一件文物古迹最初的形态或鼎盛时期的模样,那么后期附着在其上的历史痕迹实际上是被清理了。所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有必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全面无死角地提取和保留文物古迹上“叠压”“打破”的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和历史信息,以便完整复原文物古迹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序列。
⑦此外,文物保护修复要达到以上目标或满足大众的需求,在学科队伍中填充考古、历史、艺术方面的成员,以弥补自身专业队伍构成的不足,也是十分必要的。
将这段文字填入文中,正确的位置是: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和⑤之间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给定文段。文段由转折关联词“但”引出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和大众的“矛盾”从审美开始,然后具体解释说明。因此文段前面应提出文物修复的审美和保留历史痕迹。
第二步,对比选项。①介绍青莲寺塑像经修复后“宛若新生”,②引出文物修复应当“还原当时面貌”还是“保留历史痕迹”的争论,③探讨“叠压”和“打破”关系,④讨论复原到哪个时期的历史原貌问题,⑤讨论文物古迹保护修复计划或者规划该如何制定。因此②与所给文段能紧密衔接。
因此,选择B选项。